close

※慈悲心愈重,智慧愈高,煩惱也就愈少。

 

※面對許多的情況,只管用智慧處理事,以慈悲對待人,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,就不會有煩惱了。

 

※你是有哪些身份的人,就應該做那些身份的事。

 

※上等人安心於道,中等人安心於事,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慾。

 

※積極人生,謙虛滿分;自我愈大,不安愈多。

 

※智慧,不是知識,不是經驗,不是思辯,而是超越自我,中心的態度。

 

※不用牽掛過去,不必擔心未來,踏實於現在,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。

 

※過去已成虛幻,未來尚是夢想,把握現在最重要。

 

※人的價值,不在壽命的長短,而在貢獻的大小。 

 

※人生的目標,是來受報,還願,發願的。

 

※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,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。

 

※隨時隨地心存感激,以財力,體力,智慧,心力,來做一切的奉獻。

 

※用感恩的心,用報恩的心,來做服務的工作,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。

※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務過於在意,同時也過於在意別人的評斷。

※對青少年,要關心不要擔心,要誘導不要控制,用商量不用權威。

 

※每一個孩子,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。

 

※死亡不是喜事,也不是安喪事,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。

 

※超越死亡三原則:不要尋死,不要怕死,不要等死。

 

※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:活得快樂,病得健康,老得有希望。

 

※救苦救難的是菩薩,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。

 

※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,最好用觀想,用佛號,用祈禱,來化解情緒。

 

※現在擁有的,就是最好的。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,就等於是窮人。

 

※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,就趕快以持念“南無觀世音菩薩”來安心吧!

 

※戒貪最好的方法,就是多布施,多奉獻,多與人分享。

 

※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,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。

 

※大的耍包容小的,小的耍諒解大的。

 

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,需要溝通,溝通不成則妥協,妥協不成時,你就原諒和容忍他吧。

 

※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,環境也會跟著改變,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。

 

※好人不寂寞,善人最快樂,時時處處助人利己,時時處處你最幸福。

 

※喜愛的就想佔有,討厭的就會排斥,患得患失,煩惱就來了。

 

※眼光,是你的智慧,運氣,是你的福德。

 

※能不亂丟垃圾,隨時清撿垃圾,都是做的功德。

 

※夫妻是倫理的關係,不是“論理”的關係。

※愛你的孩子,與其擔心,不如祝福吧!

 

※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,就有無限的希望,就是最大的財富。

 

※面對生活,要有“最好的準備,最壞的打算”。

 

※財富如流水,布施如挖井,井愈深,水愈多;布施的愈多,財富則愈大。

 

※擔心,是多餘的折磨;用心,是安全的動力。

 

※在安定和諧中,把握精彩的今天,走出新鮮的明天。

 

※包容別人時,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。

 

※謙下尊上,是菩薩行者的重要功課。

 

※淨化人心,少欲知足,淨化社會,關懷他人。

 

※用慚愧心看自己,用感恩心看世界。

 

※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,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。

 

※要做無底的垃圾桶,要學無塵的反射鏡。

 

※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,放不下他人是沒有慈悲。

 

※以禮讓對方來成就自我,以尊重對方來化解敵意,以稱讚對方來增進和諧。

 

※做事時多為別人想一想,犯錯時多對自己看一看。

 

※讓人產生誤解,就是自己的不是。

 

※要有當別人墊腳石的心量,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。

 

※道理是拿來要求自己,不是用來苛求他人。

 

※對人付出友誼,伸出援手,就是在散發和樂平安的光芒。

 

※與人相遇,一聲“我為你祝福!”就能贏得友誼,獲得平安。

 

※佔有,奉獻都是愛,但有自私和利人的差別;佔有是自我貪取的私愛,奉獻是無私喜捨的大愛。

 

※利他,是不求果報及回饋的清淨心。

 

※自愛愛人,愛一切眾生,自救救人,救一切眾生。

 

※用奉獻代替爭取,以惜福代替享福。

※學佛的人,有兩大任務,莊嚴國土,成熟眾生。

※少點口舌少是非,多點真誠多平安。

 

※當我們無力幫助他人,至少可以停止傷害別人。

 

※不要拿自己的鞋子叫別人穿,也不要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。

 

※為他人減少煩惱是慈悲,為自己減少煩惱是智慧。

 

※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,愚魯的人不一定沒有智慧,智慧不等於知識,而是對人處世的態度。

 

※和和氣氣與人相處,平平安安日子好過。,,""

 

※有智慧作分寸的人,一定不會跟人家喋喋不休。

 

※生命的意義在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,成就了他人,也成長了自己。

 

※安人者必然是和眾者,服人者必然是柔忍者,因為和能合眾,柔能克剛。

 

※剛強者傷人不利己,柔忍者和眾必自安。

 

※與下屬共事,當以關懷代替責備,以勉勵代替輔導,以商量代替命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nry5407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